3)第199章 宗教星球_黑科技:从空间跳跃机开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明的邀请,也不急着穿过空间之门。

  这颗行星公转轨道虽然很奇怪,但想飞出观察范围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
  而随着三天的持续观察,越来越多的数据汇总,七号很轻易的就建立起了相应的社会模型。

  眼前看起来是一颗星球,但不如说是一个被九级文明精心打造的【教堂】,连同这个极端的双星系统都是【教堂】的一部分。

  这何尝不是一种宇宙奇观。

  而更诡异的是,在这样的奇观中,依旧是支持科学发展的。

  只不过神奇的是在支持智慧生命体的学科研究中,缺乏生命学科。

  这就有意思了!

  一位科学家最富创造力的时期,应当属于年轻时期。年轻人总是更不迷信权威,不会被固有的思维所桎梏,而且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,更容易得出突破性的理论猜想。

  在人类物理理论研究突飞猛进的时代,许多科学家的重要成就,都是年轻时候做出的。

  以人类杰出的几位科学家为例,爱因斯坦26岁发表狭义相对论、海森堡24岁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及矩阵理论、泡利25岁提出了泡利不相容原理、狄拉克在26岁时,提出了狄拉克方程……

  年轻的思维,总是有更强的创新能力,也更加擅长领域上的大突破。

  当然也不是说年纪大了就不行了。

  年纪大了,随着经验与知识的积累,能做出科研成就的依旧很多,人类的智力巅峰,不像身体那样过了三十岁就会衰退,而是能保持很长一段时间。

  而且随着时间的积累,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也会愈加丰富,对各种科研工具的使用愈加老练,这对科学研究是有好处的。

  但实际就是,随着年岁渐长,突破性成果确实在快速减少。

  以陆羽走向星空之前的时代为例,为何在进入21世纪之后,理论研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几乎进入了停滞状态,人类对基础科学研究像是被锁死了一般,再无变革式的突破。

  一时间,科技被锁死的言论被阴谋论者喧嚣一时。

  但事实上,出现这样的原因是科学理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,二十多岁的年纪,连现有的理论都学不完,凭什么去创新、去突破?

  即便是人类再出一位爱因斯坦式的天才科学家,也要学习完量子物理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突破。

  所以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情况下,年少成名的越来越少,只能靠知识的不断积累。

  而随着年岁渐长,终于在某个领域达到了专家水平,但思维已经变得保守与内敛。

  这并不是信口开河,以天文物理学为例,天文物理学家通常需要应用很多不同的学术领域,像经典力学、电磁学、统计力学、量子力学、相对论、粒子物理学等等。

  想有一个诺奖成果,必须要有足够的学术知识支撑。

  但构成的学科大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022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