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6章 你们三个是?_穿越大明,教个书怎么了?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“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再详细讲,我们现在先讲实践!”

  杨炎把话题拉回到了实践上。

  “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。这句话怎么理解呢?”

  “凡是实践,都是以人为主体,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一项客观的,物质上的活动,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,可以把我们脑海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。”

  “还是以两个铁球为例,两个铁球究竟是哪一个先落地,这是我们脑海中的观念,而我们做的试验,则是把我们脑海中的观念转变为现实的活动,从而验证我们的观念。”

  “这样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!”

  “譬如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春耕秋收,还有我们耕作用的工具,这些都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,得出来的对生产的认识,从而指导人们的生产活动。”

  杨炎以身边的例子为例,深入浅出地给孩子们讲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,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频频点头。

  窗外,朱元璋和刘基也是止不住的点头。

  认识源于实践。

  这个道理,其实古之圣贤,也已经早有阐述。

  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!”

  “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!”

  “道虽学不行不至,事虽小不为不成!”

  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!”

  所以,这对他们来说,并不是那么难以理解。

  杨炎继续问道:“那人们的实践活动有什么特点呢?”

  这个问题一出,原本听得很轻松的朱元璋和刘基却不由得眉头一皱。

  又是这种试图总结本质的问题。

  类似这种问题,他们还真没有想过,古人先贤也都没有讲到过。

  连他们都不懂,孩子们自然也不懂。

  所有人都认真听讲,就连徐达也渐渐听了进去。

  杨炎道:“首先,实践具有客观性。无论作为实践主体的人,还是实践的对象,以及实践的手段,它们都是客观的,是真实存在的,不是臆想出来的,而且实践的过程和结果,也都是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,也具有客观性。”

  “其次,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。实践是人们有目的的,有意识的活动,人们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,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资生活资料的实践中,人们可以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,就像我们的桌椅,还有耕作用的犁耙等等,都是我们在实践生产生活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来的。”

  “最后,实践是人们认识发展的动力。认识产生于实践,而实践则会产生新的问题,提出新的要求,去推动和完善人们的认识,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,人们的能力提高之后,就会去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,进而推动认识不断的深化,呈螺旋式上升形态。从刀耕火种到现在的农耕技术,就是最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022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