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42章 接近主流_华娱科幻之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影迷更喜欢《致命身份》那种更酷更凌厉更黑暗的感觉,他们往往是悬疑惊悚片的拥趸,所以在他们看来,陈景行的这一部作品加入了太多庸俗的剧情。

  包括这些陈词滥调的父子亲情,家庭的责任之类的,有种讨好主流的感觉,结局更不够有力度,太俗了,完全浪费了这么一个非常新颖的科幻设定,不够悬疑不够惊悚,比之《致命身份》的冷峻和诡谲差的太远。

  还有一些影迷是烧脑片的拥趸,《彗星》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片,陈景行之后的电影投资越来越大,但剧情结构却越来越简单,不够复杂,不够烧脑。

  不过这两种声音都是少数派,《信号》相比《彗星》和《致命身份》确实更靠近主流,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主旋律电影,说他是一部父子亲情片也不为过,但这也让他获得了更多群体更多年龄段观众的共鸣和认同。

  《彗星》其实是一部网络专供电影,他的火真的就是网络上的火,尤其是很多年轻网民对这部电影极尽推崇,在太平洋对面也是如此。

  而在现实中很多人是不买账的,也欣赏不来,对于有些年轻网民来说,《彗星》更像是一个炫耀自己电影审美的工具,是烧脑电影的代名词,是凝聚同样标签,寻找自我认同的帽子。

  《致命身份》的覆盖群体则更多,但他的悬疑和惊悚程度确实很强,而且更加黑暗,更加邪典,所以仍然是年轻群体,尤其是阅片量较多的影迷更为喜爱,而那些不是很爱看电影,只是偶尔或节假日去一次电影院,将其作为社交场合普通娱乐项目的观众——这才是最主流的观众,他们对这部电影的观感就会差一些,它显然不适合年龄大一些或者儿童观众观看。

  而《信号》则是陈景行再一次往主流踏出的一步,仅从烧脑性来讲,它比《致命身份》还要差一些,可以保证即便是观影量不多,或者年龄稍大一些的观众也不难看懂和理解。

  而所谓庸俗的父子亲情,家庭责任以及皆大欢喜也能得到不分阶层不分年龄段观众的认可,而且雷嘉音这条98年的时间线更是给很多80后90后或者童年有类似生活场景的观众带来了情怀的共鸣。

  这是一部不能让某些影迷打一百分,但却能让大部分观众打八九十分的优秀电影。

  虽然《信号》的豆瓣评分又下降了0.1分,降到了8.8,但仍然是经典的F型佳作,打五星和四星的观众最多,加起来超过了90%。

  也幸亏虽然洛辰和吴廷轩及其队友从现实层面讲仍然是竞争对手,毕竟差了一代,所以在吴廷轩陆函等新一代流量的粉丝看来洛辰并非自家死敌,因此并没有来刷低分,否则《信号》的评分说不定会变成C型。

  在这种全方面口碑加持下,10月2号,《信号》在排片上终于反超了《白发魔女》,而且直接拿到超过50%的排片。

  当日票房破记录的达到了1.08亿,而排片仅剩30%的《白发魔女》当日票房则跌到了4400万,再无回天之力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2022txt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